分享到
微博 腾讯 空间
首页 > 生活 > 美食 > 正文

勃艮第或将消失?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我们的葡萄酒世界?

2017-12-13 09:58来源:未知编辑:姚梦雪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末日传言……这些糟心事与气候变暖脱不了干系。但或许,让你更加糟心的是,气候变暖竟会让你寻不到你最爱的葡萄酒了!(来源:酒斛网 作者

缘由?气温年年上升,味道将不再是那个味道,产区也将不再是那个产区了!

全球变暖,将如何影响葡萄酒?

我们先来看看气温是怎样年年上升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关全球地表温度的最新监测数据,自2001年至今的17个年头里,出现了136年间温度最高的16个年份(仅1998年除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未来50年的地表平均气温将上升2.5度(可能的情况)~4.7度(最坏的情况)。——可信又可怕对不对?

再来看看,气温上升是怎样让我们最爱的葡萄酒,变了味道:

“甜头大、酒精度高”,“酸度不够、口感松散”,“熟大了、像煮过一样”,“太平淡, 风味不足!”,这些都有可能是葡萄生长期内历经过多的高温天气导致的。

季节性的升温会改变葡萄生长周期,葡萄的花期、转色期和采收期都会相应提前。而转色期则尤为重要,转色期提前则意味着葡萄最主要的成熟过程会提前到相对炎热的日子进行。而后果就是,葡萄的化学变化明显:含糖量增多,酸度降低(尤其苹果酸),花色苷和甲氧基吡嗪含量降低。

温度升高会促进糖分的积累,葡萄含糖量高,转化出的酒精度就会高。含糖量和酒精度过高,酸味和其他风味会被掩盖,葡萄酒的香气和口感自然会改变(总体味道可能会如粘稠果酱般)。高温也会抑制花色苷的合成,而花色苷是一种对葡萄酒的色泽、风味、口感等方面其重要作用的酚类化合物。

另有相关研究证明,高温还会使葡萄酒产生氧化、蒸煮等缺陷性味道。

除了高温带来的影响,温室效应导致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增多,这些都能引起葡萄本身发生化学变化,继而影响葡萄酒的质量。

此外, 温室气体CO2的增多与温度、湿度等因素相结合,很可能会加快葡萄生长,使葡萄皮增厚(单宁增加),生物活性增强(易患病害),从而影响葡萄的香气和味道。

当然,高温也不是一无是处,甲氧基吡嗪(青椒气味的来源物质)会被降低、促进它的降解,最终葡萄酒中不成熟味道的“蔬菜、草本类”(青椒)气息也将很难再出现。(当然对于认为生青味道是某些Cabernet家族的代表气味的人,这也是一个坏消息)

各产区葡萄酒味道日渐改变,世界葡萄酒地图也将随之变动?

一个葡萄酒产区不朽声誉的建立,除了土壤类型、海拔和种植技术,也许更要取决于葡萄生长期内得天独厚的日照、热量和降水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决定葡萄酒优劣的“风土定义也将被改写,历史悠久的葡萄酒产区因其稳定而和谐的天气模式带给葡萄酒的独特味道将逐渐消失,甚至变得根本不适合葡萄生长。

世界葡萄酒产区版图即将发生改变。——如今,著名葡萄酒产区将不再适合种植葡萄。

美国非政府组织“国际环保”以Hannah Lee为首的研究人员,使用17种不同的气候模型,来解释气候变暖对全球九大葡萄酒产区的影响。

这项研究表明,根据IPCC 50年后气温将上升2.5~4.7度的预测,葡萄酒行业将经历一场地理革命。据估计,最首当其冲的要数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托斯卡纳和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产量将下降85%。同样的命运也会降临到澳大利亚内陆国家(- 74%)、加利福尼亚(- 70%)、南非(- 55%)和智利(- 40%)。

也就是说,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可能很快就不再适合种植葡萄了。这一预测结果被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学报上。

如果上述言论不足以让你信服,那来看一看更多的葡萄酒学家、气象学家们关于葡萄酒产区的这些伟大的(可怕的)预言吧!

旧世界:

墨西哥暖流的减弱或消失会让波尔多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变冷,被迫选择凉爽气候产区葡萄品种(有没有电影《后天》的既视感)。

然而,其他地区将变得更加温暖,以优雅、花香、酸爽口感著称的凉爽气候下葡萄品种很快就会被更具果酱味、更浓郁的温暖气候版本所代替。

有可能会重新定义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款经典罗纳河谷红葡萄酒”或者“经典勃艮第黑皮诺”。

前景尤其堪忧的要数葡萄品种黑比诺,因为能够保证它健康生长的温差空间只限于2摄氏度以内(但其他葡萄品种正常生长的温差区间一般为10° C左右)。

勃艮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类似波尔多”,甚至该地区的黑比诺种植可能会因为其娇气特质失去生命力,走向灭亡。

阿尔萨斯,在过去几十年间,采收期已经从10月提前到了9月,变暖的步伐将继续加快。

西班牙内陆则可能同样遭受干旱缺水的天气无以为继。

托斯卡纳的奇昂第地区将因为葡萄成熟过早而另选品种;

欧洲的地中海沿岸,涉及意大利、希腊和法国部分区域,将在2050年,变得完全不适合葡萄生产。

相反,英国南部将会十分适合香槟的生产。

新世界:

到2100年,美国优质葡萄园面积可能会失去81%。

在加利福尼亚,由于纯净水减少,未来50年内,特别是纳帕和圣塔巴巴拉县的葡园面积可能会减少50%。另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地区也没准会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些狭长的海岸带和内华达山脉可以进行葡萄种植。

在北美洲西部如俄勒冈、华盛顿和不列颠哥伦比亚(British Columbia)等凉爽区域,可能会改种植温暖气候下的葡萄品种。

Dan Warnshuis,俄勒冈丝带岭(Ribbon RidgeAVA)产区乌托邦酒园(Utopia Vineyards)的庄主兼酿酒师,深知他的黑比诺“时日不多了”。

“目前的预测是,到2040年,我们将不可能在维拉米特河谷(Willamette Valley)种植黑比诺了,”Warnshuis说道。南部俄勒冈大学环境与政策系经常为Warnshuis和其他产区酒商提供预测消息。

“近几天我自己在丝带岭漫游了一圈,品尝了从优雅的、木香的到红色水果爆炸气息的各种黑比诺。不得不说,失去维拉米特河谷,将是一个悲剧。”

但对于美国东海岸,几摄氏度的变化则意味着新的机会。

十字架酒园(Crossing Vineyards)的主人Tom Carroll Jr。在2000年左右回到故土——美国东海岸的宾夕法尼亚东南部,并在那里种起了葡萄园。

当时,美国的葡萄种植主要聚集在加州,在东海岸种植葡萄园可谓是冒险行为。好在,Carroll这些年收益不错,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气候变暖。

本世纪开始的头几年,因为冬天寒冷,想在东海岸酿制成熟的、陈年时间长的、干型的红葡萄酒简直是不可能的,Carroll只是生产些粉红葡萄酒。

但近几年,葡萄挂果时间可以长一些了。“葡萄的发芽期提前了,”Carroll说道。

当然,气候变暖并不是个一致、线性的过程,在过去十多年中,Carroll不得不应对突然性的寒流、飓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但他认为,变暖的天气将使东海岸葡萄酒质量总体提升,尤其对于那些干型红葡萄酒。

在南美,由于晚熟品种赤霞珠的生长期越来越短,葡萄园或将迁至海拔更高的区域。

气候变暖会让阿根廷适合葡萄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多。门多萨区塔皮斯酒庄(tapiz)的主人Patricia Ortiz表示,攀升的气温增加了雪山融水,水供应有了保证,同时果农们还可以在尤克山谷(Uco Valley)海拔更高的坡地上种植葡萄了。

塔皮斯最成功的葡萄酒品牌“Alta Collection”,就来自种植于一处高海拔(4600英尺)葡萄园。据Ortiz描述,高海拔葡萄园产出的葡萄酒呈现出明亮的酸度和深邃的花香,对于长相思,这种表现更明显。

Ortiz还说,她的红色波尔多品种的品质也已提高,也要归功于更温暖的天气。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南美洲“杰出的新世界葡萄酒产区”的名声将更为响亮。

澳大利亚将变得更干燥、更温暖。墨累河(Murray River)将变得完全不适合葡萄种植。同时,麦克莱伦谷(McLaren Vale)种植和营销计划势必会大变。而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则成为各大酒商争相购买的宝地。

新西兰将继续加快“向温暖气候品种转变”的步伐。(据称在转投温暖气候葡萄品种方面,新西兰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产区。)

南非,类似新西兰,或许将改变葡萄品种,重新培植葡萄园。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中国,在中国将崛起更多的葡萄园,成为葡萄酒新兴产区。中国中部高地最有可能发展为大片的葡萄酒产区。(有没有跑到宁夏买块地皮的冲动?)

另外预测的新兴产区还包括:加拿大西北边陲的育空区(Yukon)、瑞典的哥德堡(Gothenburg)、密歇根州的利兰诺半岛(leelanau Peninsul)和智利的奇洛岛(Chiloé Island)。

传统葡萄酒商已开始收购未来产区

传统葡萄酒商已开始收购未来产区

在世界其他地区,种植商们开始关注那些曾经被葡萄酒圈所嘲笑的地区。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区驻扎120多年的布朗兄弟酒业,正在购买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地,目的是为了保证其凉爽气候葡萄品种的种植。

而网站上标榜“香槟,只来自法国香槟区”的香槟委员会正在对英国葡萄园虎视眈眈。

近来英国起泡酒屡获国际大奖,法国香槟厂商们已经在筹谋收购英国的葡萄园了,但大多都吃了闭门羹。英国Chapel Down酒厂的总经理Frazer Thompson回应此现象时说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出了更好的香槟,为什么要去帮助法国人呢?我们土壤条件类似,得益于气候变暖,气候条件甚至更佳,唯一的限制不过是不能用Champagne的名号而已。”

所以,对于气候变暖,种植商们想的肯定不是逃避、逃避,而是应对、应对!

减少遮阳、加强灌溉、改变品种,再不行就葡萄园大搬迁。当然,所有这些都会——增加成本!

所以,酿酒商们要对抗气候变暖,要么依靠金钱购买,要么则依靠科学。毕竟,科学改变了世界。应该也只有科学,才能挽救我们的葡萄酒世界。

分享到:

热点资讯 RECOMMEND
分享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Copyright © 2009 - nvrenzha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合作:(投稿&约稿1078060607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235号 - 蜀ICP备15034923号-3